Site icon Go Next Stop

火龍舞動•消災滅瘟

大坑舞火龍【2023年9月28~30日/農曆八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

大坑位於香港島銅鑼灣區,「舞火龍」是這條客家村落的傳統習俗,早在清代末年時期已經出現。過去數十年來隨着經濟起飛,香港島北面已發展成繁盛的商業區,大坑也變成繁華鬧市的一部分,但大坑社區在中秋節期間舉行的舞火龍活動,並沒有因為社區及人口的變化而停止,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活動至今依然每年延續。

在每年的中秋節前後,即農曆八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的三個晚上,火龍會舞動著繞村遊行 。而所謂的火龍,其實是由麻繩及稻草紮成,龍身全長220呎,共分成32節,重量起過100公斤,先以粗麻繩紮成龍骨再用稻草紮成(現改用珍珠草)龍身。龍頭則由藤條屈曲為骨架;以鋸齒的鐵片造成龍牙;雙眼則是手電筒;舌頭是由漆紅的木片制作而成。而帶引舞龍的珠球是個插滿線香的沙田柚,在舞動火龍時會插滿香枝在龍身上,使火龍在夜間舞起來時會呈現點點星火,煙霧迷漫更顯氣勢磅礴。

圖片來源 TaiHangFireDragon FB

舞火龍

中秋佳節除了賞月,還可以在大坑觀看舞火龍。

由晚上6時開始在大坑蓮花宮點睛開光 ,至7時許,再於安庶庇街插香後起龍,先到浣紗街對嘉賓作致敬禮,之後會按傳統遊街(火龍會在大坑的街道上舞動),途徑浣紗街、新村街、施弼街、京街、書館街等,遊街完畢回到浣紗街拔香,將火龍身上燒剩的香派送給圍觀的市民和遊客。

火龍更換龍香之後再次舞動,此時主要在浣紗街來回表演各種花式,包括「綵燈火龍結團圓」、「火龍過橋」、「火龍纏雙柱」和「起結龍團」(打龍餅)等。整個舞龍儀式歷時大約三至四小時,表演至晚上10時左右結束,無論是否大坑居民皆可參與。節目完畢後,傳統火龍會拋入銅鑼灣避風塘,象徵「龍歸滄海」。近年因倡議環保,故轉為焚龍變作「飛龍在天」

圖片來源 TaiHangFireDragon FB

傳說

相傳於光緒六年(1880年)中秋節前夕受到颱風吹襲,一條大蟒蛇於村內捕殺家畜,最後被村民合力捕殺。但翌日蟒蛇屍體無故失蹤並且有瘟疫發生,多名村民更染病身亡。有傳此蟒蛇為龍王之子,特意降疫報仇。其後, 村內有一名老翁聲稱得到神仙報夢指海龍王懼怕火龍,只要在中秋節期間連續三晚舞火龍同時燃燒炮竹便可驅瘟脫災。此法奏效後,自此村民便每年皆紮製火龍巡行全村以保合境平安。

大坑舞火龍舉辦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,極具文化意義。自2010年起,火龍更在中秋正日10時左右舞至鄰近的維多利亞公園中秋綵燈會。2011年,「大坑舞火龍」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
大坑火龍文化館

位於銅鑼灣書館街的大坑火龍文化館樓高3層,在2022年6月開幕,免費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,並設有導賞團安排講解。文化館前身是晚清時期創立的「孔聖義學」,二戰時被毀,居民其後捐款重修,至2010年經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
活化後展館分為3個部分;地下展館會用作介紹舞火龍的歷史、儀式、製作過程及行走路線等,同時亦會展示客家村的文化背景以及大坑今昔演變,亦會有模擬舞火龍場景供公眾拍照;1樓設有客家菜餐廳,餐飲亦會加入文化特色元素,但因牌照問題暫未開放;2樓為多用途空間,將會舉辦各式各樣的工作坊及講座,包括手帕刺繡工作坊等活動,互動性十足!

** 中秋傳統習俗「大坑舞火龍」活動,鑑於近日疫情再度升溫,國家文化遺產火龍承傳人、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表示,早前向政府建議的防疫政策不獲批准,當局亦沒有與主辦方商討改善措施,意味著「大坑舞火龍」 2022 年再度停辦,即是連續三年皆停辦! **

圖片來源 TaiHangFireDragon FB
Exit mobile version